伪白纹伊蚊

Stegomyia pseudalbopictus   Borel
   

  15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近似白纹伊蚊而盾片翅基前无银白宽鳞簇而具白窄弯鳞;气门后区有银白宽鳞。幼虫呼吸管有游离的管基突,梳齿通常不超过8个,间距较宽。
形态描述
雌蚊近似白纹伊蚊的中型蚊虫而有以下不同:喙和前股接近等长,腹面通常有少数白鳞。中胸盾片中央白纵条在翅基附近突然变细,形成一细纵线,或在分叉前中断,小盾前区分叉作倒“丫”形;翅基前无银白宽鳞簇而具白窄弯鳞;小盾前区分叉的叉枝和亚中白线之间有一片黑宽鳞。气门后区有银白宽鳞。翅前缘脉除有基端银白点外,通常近基部尚有一白斑或少数白鳞。
雄蚊触须和喙接近等长,节2-5基部有白环或白斑。腹节Ⅱ和Ⅶ背板通常无基白带,仅有侧白斑,或节Ⅱ背板有中央白斑。尾器:腹节Ⅸ背板中部接近平坦,侧叶略为隆起,各具多根刚毛;节Ⅸ腹板末端弓形,基部略为外凸。抱肢基节长约为宽的2.6-3.2倍,背基内区有一片稀疏刚毛。抱肢端节细长,仅比基节略短;指爪位于亚端部。小抱器细长,伸达抱肢基节的0.7处,有一根刺状粗刚毛,这刚毛后部有很多较细刚毛,愈 近末端的愈长。
幼虫头:触角和毛序与白纹伊蚊相似。腹:栉齿5-8个。呼吸管有游离的管基
突,管基突小,通常带圆形或卵圆形,有时不易看到;指数2.0-2.5,长为基宽的1.7-2.1倍,为尾鞍长的2.1-3.3倍;梳齿通常4-6个,但偶有仅2个或多至9个的,各齿粗壮,具4-5个侧牙,各齿间距明显比白纹伊蚊或其他本亚组伊蚊的为宽;1-S位于中央之后,分2-5枝。尾鞍不完全;腹毛1-X分2-3枝,通常其中一枝特长,有细侧芒;2-X分2枝;3-X单枝;4-X8株,都位于栅区。肛鳃长,为尾鞍的2-4倍长,末段圆钝。

生物学

生态习性 幼虫孳生在树洞和竹筒,通常和白纹伊蚊孳生在一起。在远离人居的山
区竹林和树林中,这种伊蚊往往替代了白纹伊蚊,成为本亚组伊蚊中的优势种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:印度、缅甸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、泰国、越南(Huang, 1972)。

国内分布

地理分布 江苏(15 ♂♂,15♀♀,4L)、浙江(13L)、江西(1 ♂,1♀)、湖南(1♀,1L)、福建(9 ♂♂,6♀♀,22L)、海南(3♂♂,8♀♀)、广西(1 ♂,1♀)、四川 (7♂♂,3♀♀,4L)、贵州(3 ♂♂,3♀♀,5L)、云南(10 ♂♂,25♀♀,13L)其他记载地区:安徽(刘维德,1955)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伪白纹伊蚊是我国南方仅次于白纹伊蚊的常见白纹伊蚊亚组种类。它虽和亚白纹伊蚊同样翅基前具窄白鳞,但从上述鉴别特征,是不难和本亚组其他伊蚊相区别的。它雄蚊尾器形态和幼虫呼吸管的具基侧突,也是在本亚组伊蚊中比较突出的。
医学重要性 雌蚊在林中或竹林中刺吸人血。
检视标本总数:49 ♂♂,53♀♀,62L。